安全感这东西,抽象又模糊,怎么保护孩子的安全感?下面这4件事,最容易破坏孩子安全感,父母千万别再做了。

1、恐吓、吓唬孩子

      面对孩子的任性、不听话,很多家长都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徘徊,稍有不慎,就会脱口而出“你再哭,我就把你扔了,不要你了!”这些带有恐吓性的语言,会让孩子担心自己会被抛弃而停止哭泣,表面上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。然而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,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精神的虐待。

      尤其是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,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。蒙台梭利博士认为,孩子出生后的2-3年,如果他受到伤害、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,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。

2、趁孩子不注意,偷偷溜走

       孩子小的时候,每天早上去上班都要上演一场“生死分离”。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,这件事80%的父母都曾经做过。

       事实上,偷偷溜走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方法。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以为是你抛弃了他,有的孩子更会因此而整日惶惶不安,更加没有安全感。面对和孩子分离,最好的方法,就是告诉孩子实际情况,比如:“妈妈要去上班了,等到天黑的时候,妈妈就回家陪你。”“妈妈有事情要出去一下,先让奶奶陪你一会,妈妈待会就回来。”虽然你说了这些话后,孩子依旧还会哭,但至少让孩子心里有了一个预期,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,待会就回来了。

3、对孩子大吼大叫

        当你在吼叫孩子的时候,你会发现,他总是怔怔的、可怜的低着头,不哭也不说话。那么,孩子在被恐吓的当下,他在想什么呢?

       孩子被吼叫的时候,因为特别害怕父母生气,所以会尽量把自己隐藏了起来。他忽视自己的感受,长大之后也不会和别人正常接触。被吼叫长大的孩子,总是觉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。

       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谈,或是一个微小的肢体动作,都会引起他的过度警觉,会觉得别人是在暗示什么,让他浮想联翩。“是我哪里做错了?”、“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?”等等,孩子会从心底里贬低自己,形成自卑的基础。

4、经常变换抚养人

       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,一方面要忙于工作,一方面又要照顾孩子,实在是忙不过来。很多家庭采取的策略是,1岁之前妈妈全职在家带孩子,1-2岁的时候,把孩子交给奶奶或姥姥带。甚至有的家庭,因各种原因,直接把孩子放在老家,孩子一个月见不到妈妈一次面。孩子见不到妈妈,自然哭的撕心裂肺,老人也只要不停地安慰妈妈:“没事的,孩子哭几天就好了。

       幼儿教育专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,孩子若在3岁前,和妈妈分离超过两周,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的。孩子越小,心理就越脆弱,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。不管你挣了多少钱,事业发展有多顺利,如果在孩子最该需要陪伴的前三年错过了;等于是拿孩子未来的幸福感换取的,将来孩子出现叛逆的性格,你肯定会后悔。

       父母需谨记:从小就建立起充分安全感的孩子,才是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。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,接纳孩子,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,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。

 

图片

 

点赞(78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