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上有个话题: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?

这个话题下,有1300多万的浏览量。其中有个网友的回答很让人揪心。

图片

看到这,是不是很扎心?大多数时候,孩子不肯说,是因为说了比不说更可怕。说了会:被批评、嘲笑、否定,甚至拒绝、打击。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:我说了不仅没用,还会让我雪上加霜,所以我选择不说。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?很大程度上,是父母啊!

和谐的亲子关系,一定是:父母的话,孩子乐于听;孩子的话,父母懂得听。那你要如何说,孩子才肯听?你要如何听,孩子才肯说?关于沟通,不妨学学这四个心理法则,你一定会受益匪浅。

图片

一、麦拉宾法则

批评孩子,低声教育更有效。面对孩子,父母越急躁,越会让孩子感到恐惧,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破裂。这就不得不提麦拉宾法则,也叫7/38/55定律。在我们的沟通过程中,“听”的那个人,接收到的信息:55%是通过视觉,如手势、表情、动作、仪态等;38%是通过听觉,如说话的语调、音量、语速等;只有7%,才是讲话的内容。也就是说,孩子最容易从父母的肢体和表情里获得信息。父母的大吼大叫,会让孩子的大脑察觉到危机。孩子的脑海里会出现三种本能反应:攻击、逃跑、呆住,根本无暇顾及其他。

图片

二、白熊效应

正向暗示更管用,“白熊效应”:越是想忘记,越是会记住;越是阻止,越容易发生。

同理,在育儿上,我们越不让孩子做一件事,他们越是喜欢对着干、唱反调。

当你对孩子说「不许大吼大叫!」,孩子就会「叫得更大声」;

当你对孩子说「不许吃零食」,孩子就会「偷着吃」;

当你对孩子说「不许看电视!」,孩子就会「看得更入迷」;

不行、不要、不许,这些对话模式,很容易触发白熊效应:我们禁止的语言越强烈,孩子感受到的愿望回响也会更强烈。我们与其一味地阻止,给孩子负面暗示,不如给孩子正向、积极的正面指令。

图片

三、调味品效应

父母会说“废话”,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。

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“这次数学考了多少分?”“今天老师讲了什么?”

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和孩子聊天的?殊不知,目的性太强、太有用的对话,会让孩子感到厌烦,逐渐关闭心门。心理学上有个“调味品效应”:一些看似无用的“废话”,往往能起到增加人们心理交融的作用。不如改变一下策略,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:

今天你们班有什么小八卦啊?

你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,说出来也让我开心一下!

这些看似无用的“废话”,往往能起到"调味品”的作用。让孩子放下心理的戒备,避免遭孩子反感,让接下来的沟通更加通畅。孩子感受到平等和爱,也会更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,做个小“话唠”。

图片

四、拉波波特法则

达成共识,沟通更有效。心理学上,有个法则叫拉波波特法则。说的是,在沟通中如果要提出反对意见,有非常重要的4步:

1、重述对方想法;2、认可部分观点;3、强调对我的增益;

完成以上三点之后,再开始阐述不赞同的地方,会更容易让对方接受,达成共识。根据拉波波特法则,亲子沟通中,如果想要和孩子达成共识,家长一定要学会多肯定,同意和反对的比例大概是3:1,甚至更高。

图片

父母越强势打压,孩子越容易走向对立面,这是人性所决定的。没有任何一个人,喜欢被别人劈头盖脸说一通。孩子也一样。聪明的父母,一定会试着倾听、共情孩子。先正面肯定他做的不错的事情,然后再提出建议。教育孩子是双向奔赴的过程,如果孩子感到压抑,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。孩子有好的感受,才能更好地配合父母。所以,父母学会科学沟通才是最简单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
揭开儿童成长秘密,学会如何科学育儿

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 

 
图片
     免责声明: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,内容仅供学习、交流之用。若有问题,烦请后台联系。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后语:感恩阅读,欢迎各位老铁在底部留言探讨。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,希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方“在看”处点个赞,以示对百训的支持!坚持是一种信仰,专注是一种态度!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